中午看到一段话,出自钱理群著的《我的精神自传》(漓江出版社2011.10)。
我当年在上大学时读过一本俄国的剧作,题目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智慧的痛苦》,意思是说,真正的思考和智慧,一定是和精神的痛苦相伴随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代价,也是价值:思考与智慧的痛苦,是丰富的,它给你的是生命的充实感。因此,我常说,我因思考而痛苦,但我从未感到空虚,我每天都为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而兴奋不已。这也是一种快乐,一种为思考、智慧的阳光所照耀的生活。当然,这是我这样知识分子的选择。
人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不那么沉重的,更为轻松的,更偏重于物质享受与精神的愉悦的生活。那也很好。但要有一个前提:你的快乐是通过自己的诚实的劳动得来的,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能靠掠夺别人伤害别人来换取你的快乐。
顺便再说一点:你们听我的课,听我不断地叙说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这也可能造成某种误解。我刚从韩国回来,就遇到一件事,可以说是一个笑话吧:一位初次见面的韩国朋友,他对我说:“钱先生,我以前通过读你的著作来想象你,总觉得你一定是愁眉苦脸的,瘦骨伶仃的,整天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没想到生活中的你,竟是一个开朗、乐观,经常放声大笑的胖子,简直就像一尊弥勒佛!”这道理很简单:人是立体的,书本、课堂上所显示的,只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一侧面,仅根据人在特定场合的言说来对一个人作出判断,往往会造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性。
我和先生说,大概过了30岁之后,我做出了选择,选择:“更为轻松的,更偏重于物质享受与精神的愉悦的生活”。选择一种做公益的快乐。精神上思考的痛苦阶段我想在我的人生已经翻篇了。
我挺感恩某个人的出现,他的出现,让我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我就是个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人。”人生得到“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八字真言,很感恩。并且在喝得轻松愉悦的时候,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在随后的日子里,还践行了“1234675”相处原则(仅限用于惹我讨厌的同事.)
一言不合拉黑,(1)
二话不说删除,(2、3)
老死不相往来,(4)
做到六六大顺,(6)
就是霸气威武。(875)
所以,就让我学着偏爱自己。反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