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工位上,氛围就像等着皇帝的到来。
明日有一场对接活动,领导从北京过来参加。为什么领导不过来上个月组织的活动呢?
北京和广州,联系得很紧密。
我的心情类似于失望落空。在这个我似乎可有可无的环境里,变成一个没什么个人特色的“员工”。
领导的架子似乎越摆越大,高高在上。
不大明白这种文化的涵义背后深层次的逻辑。
自从得知,这个领导和某个员工一起去piao之后,内心更是觉得见着就觉得恶心。
预计下午开会,但是也会等。
有时候领导说周五开例会,然后周五一天都没消息,仿佛这个人就像死过了一样。
这也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终于,在15:30准时开会了。
会上有一个极度厌恶的人。正眼都不去看一眼,就假装这个人不存在吧。听到这个人的声音有点恶心。
确定自己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工作中受到伤害,慢慢在生活中治愈吧。
会议上能明显感受到领导的个人偏好,对于某几个同事的喜爱和偏心。
也是,这世界,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哪有人都能得到别人的偏爱。
体验过被偏爱,就知道自己是多么多幸运的一个人。
至于工作场合中,还没体验过被上级支持、有偏好性的工作喜好。
领导在工作场合对待下属的个人偏好,是一种隐形福利。
人和人的磁场,确实存在,不和就是不和。
也许在未来,我在工作场合也会被我的上级欣赏,被领导support。(个人美好的祝愿)
被领导偏好,意味着会得到更多的工作,得到领导的更多肯定。这里体现的是一种讨好型人格。如同像在学校时喜欢被老师表扬,获得“官方”的公开场合赞许。
而我,期望得到的喜欢,是一种对于人格魅力的肯定,对于工作思维的赞许,对于合作共事的出人出力,而非口头赞许。
和朋友聊天,说起一个事。
对方问:“以后不再申请了?”
我说:“嗯”
他说:“可以理解为好事。”
我说:“凡事都有利弊。”
他说:“太理性了吧?”
我说:“感性太迷人。”
对话结束。
有些人偏好理性,理性地分析事物,觉得理性的人迷人。
有些人偏好感性,凭感觉挑选事物,觉得感性的瞬间迷人。
而我既可以理性的,也可以十分感性。
感性的文字全是情绪的具象,理性的文字透露出个人性格中的薄凉。
今天还有幸得到朋友对于我谋篇文章的认可,并转发给了一位长辈,那位和我素未谋面的长辈写下的评价是两个字:“深邃。”
是啊,人性是深邃的。隔着互联网,我们谁也不知道谁是谁。
就像今日下午,隔着会议桌,对面坐着的人,我不知道对方是谁,只知道工作场合中,他是“领导”。
唯一让我觉得认可的是,对方说出来我目前工作上面对的困难是卡在人上。请谁不请谁,这很关键。
然后卡在这里,极其厌恶的人来了一句,跳过吧,时间因素。
那就这样吧。这个会,没有获得太有用的信息。
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是盲人摸象。
文章评论
有些时候,一件事情之所以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是因为人们会习惯性的把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投射/默认成“很长很长的旅程”、甚至是“永恒的结局”,而现如今的世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职业方向会“从一而终”,更别说只是一家公司、一个Offer....所以遇到任何不如意,都可以提醒自己——这一切,终将过去(实际上,遇到任何的“春风得意”,也应该这样提醒自己......);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思考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什么事情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投入本身就是滋养),从而不知不觉中拒绝了内耗,把时间真正留给了自己,也放过了自己...加油!!!
@Pianist~ 我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想未来要做什么,而更多关注在当下,我的感受如何?怎么做可以让自己更舒服一些,让自己保持在当下心情愉悦。如果当下心情不愉悦,就凝视“不愉悦”的瞬间,问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发生了什么而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让这个情绪流淌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