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睡了一个完整的觉。夜里醒来,然后也安然入睡。
翌日醒来,问先生可以给我手冲咖啡么?
先生起床穿上睡袍,给我磨豆子。我心想,他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熟练地磨咖啡豆,注水?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慢慢地吃着早餐,先生说吃完早餐去取蛋糕吗?订了一个小蛋糕,庆祝你的一周年。先生很认真地讲到我工作的意义。在先生口中的我,做着公益的事,功德圆满。在先生眼里,我来这世界是来积攒功德的。哈哈。
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图片,很喜欢。
回复:“见云见山唯不见君。想起小时候外公让我背‘山中多松枝,松下有灶釜。岂惟烹涧泉,亦可温酒脯。坐待白云来,和饭一起煮。’感谢照片,很美,想起故人归。”
手机就这样丢在家里,和先生出门取蛋糕。
车至CBD,车水马龙,天空很蓝。岭南的12月,最舒适。
排队,领蛋糕,看了一眼,粉粉的,很是可爱。
掂着,回家。
院外阳光正好,朱顶红开得茂盛,热烈。
煮了荔枝红,和橙汁搭配,适合午后。
先生看那本余华,我看诗集。
我聊起今日想起的一首诗,看着那个图,想到的。想到我外公。
我说:这首诗很长,我很不爱前面的。但唯独后面五句,能有画面感。就像林妹妹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首《拨云寺》后五句为:
云尽化为翠,翠化石与土。
空翠满万山,而云无所处。
山中多松枝,松下有灶釜。
岂惟烹涧泉,亦可温酒脯。
坐待白云来,和饭一齐煮。
为什么这首诗的后五句好呢?画面感很重要,云尽,就是阳光出来了。阳光照在山顶,显出翠绿的玉色来。山翠既是石亦也是土。随着太阳照耀再放眼望去,山峦叠嶂,空翠满万山,而云则无处去,只能躲到山后面。再把目光从远驰收回到近处,山中多的是松枝,捡回来干的松枝点燃,那里有灶台,有釜。釜,是一种厨房用的煮食工具。看看釜里煮着的是什么?那岂止是煮沸的山涧泉水,同时还温热着酒和腊肉。脯,腊肉,干肉,或者果干。喝酒吃肉的人呢?在坐着等白云又飘过来。对了,釜里一起煮着米饭,等谁来一起吃饭呢?你看,这首诗好不好?和这画面相似不?所以这照片看完第一感受是:见云见山不见君。这首诗,有了点王维的感觉。想来我见过很多山,我见众人皆草木,唯独见山如见君。正如你曾和我说:青山原不老,为谁白头?
可是,是有多闲的人,才会在阳光破晓,“云尽化为翠,翠化石与土”看山的时候,就开始:“坐待白云来,和饭一齐煮。”可真让人羡慕啊。
你说,给我拍这图片的人,闲么?
这世间何处无云,何处无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此,我还是当闲人更好,见云、见山。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终于,杳无音信?
在冬日午后,喝茶、读诗、赏花、晒太阳……这样的场景,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无限循环了很多遍。
爱于我,是平淡日子里的陪伴。
院子里,桂花开着,柠檬树上还挂着两颗果。
我和先生对坐着,手抄下《拨云寺》
想起我的童年跟外公回乡下住的假期,临窗读诗,出门见山,河流翠绿环山……
那是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