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专业书审阅,只是为了抵御自身的情欲和爱欲,想从中寻求冰冷的理性,才发现荒废学业已久。
正如书中写到:“
尽管人生需要以置若罔闻、删繁就简或麻木不仁的应对方式来忍受世界社会的持续苛求,但世界社会终究已然成为人生的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世界社会呢?世界社会理论(World Society Theory)从斯坦福大学出发,从John W.Meyer和他的follower开始往外延。提出文化的合法性及其体制力量席卷全球,并引起社会变革。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共性的世界文化,存在了的世界文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传播和扩散。
世界文化假设是本体论和规范化的,其认知主体在不同的情境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文化的属性是客观的、普遍的及规范的。
那就个体而言,什么是世界文化?树是那棵树,山是那座山?自然环境需要被爱护,疯狂的杀戮是被共同抵制的。爱和安全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但世界文化的共识目前依然被撕裂,阶级对立、民族差异、经济差异、性别对立,这些都是表达维度,这些都文化的构成维度。
从John W.Meyer的一篇The Changing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Nation-State:A World Society Perspective文章里,讲述世界社会理论提供了一个角度,以现象学为基础,理解世界社会中提出的目标和规则的政策,在达成共识的文化元素影响下,推广应用。世界社会理论依然集中讨论了两种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制度化的意义和稳定性,是否应当被当作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答案是否定的。
那新制度主义中呈现出来的争执体现在现实主义和现象学中的行动者、制度环境及其边界的撕裂中。
在John W.Meyer另一篇The ‘Actors’of Modern Societ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gency文章里,提出了在广泛理性和普世性文化的影响下,“他人”others(即现代社会的行动者为集体目标建立了实质性的机构)是被构建为有能力和责任并以公正的代理人的身份为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服务。世界社会的行动者主要由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三种类型组成。
另外还需了解“脚本”的概念,John W.Meyer认为世界社会视角将国家、组织和个人概念化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文化脚本的执行者。国家层面的政策通常被理解为制定约定俗成的脚本,而非“实地”解决方案。(Shorette, K., Henderson, K., Sommer, J. M., Longhofer, W., World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ology Compass, vol. 11, no. 10, 2017:e12511.)
从世界社会理论的这个视角回到《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这本书中提出的:
生活处境和生命历程的个体化意味着人生具有了‘自反性’,社会先赋型人生转化了持续自我生产的人生。在教育、职业、工作、居住地、配偶、孩子的数量等议题上,人们不只是作出决策,而是必须作出决策,包含其中隐含的附属性决策。即便有时候由于缺乏意识或没有其他可选项,‘决策’一词不免大而不当,但个体也要为不作决策而‘付出代价’。
所以,当一个个体,在意识并不明确时,根据上一辈所处的社会环境给出的制度化指导中,轻易选择了某人共同持续抵抗社会环境变化,那衍生出来的苦果,就会成为一代人的眼泪。具体地说:“如果你还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激情,什么是爱欲和情欲的结合,贸然地选择了以‘责任’为主的基地形成的爱和家庭,那么面临人生长河给出拷问时,给出的答案能否只有是‘责任’呢?”请思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