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我感觉你的文笔,不写就是浪费的。”
哈哈 可是我浪费的可岂止是我的文笔?才华嘛,不就是用来浪费的么?
那今天想随手写写守护和被守护的关系吧。
我时常感受到自己被守护着,但却说不上具体被谁守护。
想到自己心灰意冷的一段时光,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一想到先生,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要好好守护好这个人。”就这样,按了一个活下去和生命的意义给自己。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发现自己一直被先生守护着。
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主体间与主体间性。
由于某种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时间”。
先生和我的关系看似是“主体—主体”的模式,但换成我和先生的关系,就会演变成“主体和客体”的模式。每一主体作为对方的对象性存在,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刻提醒。我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同样的,他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关键在于,我和他的关系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一旦确立了“主体——客体”关系的主体属性,那主体就掌握了话语权。“我”的存在就意味着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
“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次在,此在本质上是共在。”
再向前一步,当我和先生在抽离了“主体——主体”模式,主体就转为了主体间或主体际问题。在我的主观世界里,或我们的主观世界里,我们常常互动、交流和沟通,由此产生了我们主观间的关系。
由此,有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存在于这个主体间关系,对于他,而成就的自我。
有人说:“人是人的镜子,每个人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也从自己身上看到他人。”
我问舟子:“怎么确定对方喜欢我或爱我?”
他说:“不要听对方说什么,而是看对方做什么?”
其实,我的提问里已经有了答案了。这世间无法确定的不是对方的喜欢和爱,而是对方喜欢的或爱的那个我。因为我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我无法从柠檬树的表达中得知树爱我,而我能做的是浇水,施肥,从树上结果来得知这可柠檬树爱我。我无法得知Jommy在一声声非人类语言中得知它是否诉说爱我,甚至一度怨怼Jommy怎么可以如此狠心就离开了我。我无法一遍又一遍地去问我爱上的人,will you still love?could you love me again?但是啊,都没关系的。我无法听到对方说什么,也看不到对方了。可是在不是这个时间里,不是这个世界里,我曾看见。
互相关照里也有互相观照。我从他身上看见我,从我身上看见他。这个世界,我很重要。我对于我很重要,我对他很重要。守护和被守护的关系,坚固的存在。
如此,我还想感谢很多“神明”,在冥冥中关照我。假设时间是恒定在某一个光景里,只要我想,我就能感受到那个固定的场景,我被爱的瞬间。同时,也知道,自己勇敢去爱的力。时间、空间都不曾消逝,在脑海里固定了。那一刻,我很明确我的爱,自然地流动。人生就这样继续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一个又一个爱自然流动的瞬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