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和他的大学友人Matthew互相约了很多次,终于,双方约定了时间。自从先生这位大学友人喜获闺女后,我们便一直想去看看。一来是去贺贺喜,二来按习俗去看看,让这辈的友谊延续。好等他闺女长大后,见了面能说一句:“你还是个宝宝那会儿我还抱过你。”
出门前,由于来不及买孩子的礼物,于是找了个红包,往里放点新币。让先生带着,到时见着了宝宝给宝宝。
一路还算畅通,从高速下来就开始堵了。行政区域的相隔,像是两个城市。闲聊间,问起先生,和这位大学友人的相识。他说,就是18岁刚上大学,彼此都照应,意气风发。先生按部就班走着中规中矩的道路,Matthew工作创业。后来Matthew选择了他这个太太,结婚,生女。二人的友谊保持君子之交。不知为何,我也很期待,期待见着他们的宝宝,期待和他们夫妇聊聊。
到地点后,我们先进餐厅。等了一会儿,先生说他们快到了。我走出餐厅户外,想着能第一时间见到。踱步,抬头,在人群中没瞧见。于是又回去落座,和先生等着。我先点着一点凉菜和点心,等大家到了稍微先吃点,再等Matthew夫妇加主菜就好。
终于看见Matthew夫妇,我们彼此脸上都扬起了笑容。
寒暄了一阵,彼此落座。都开车了,但一聊,还是觉得喝点啤酒助兴。
都聊起宝宝,Matthew太太问到:“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小孩呢?”
我说:“还没打算。”
先生说:“还不急啊,再等几年。”
Matthew说:“我们从见面结婚到这会儿生完小孩,总共三年半时间,但感觉像认识很久。”
先生说:“是啊,互为良人。”
Matthew太太问:“没人催你们么?”
我笑着说:“亲戚好友没人催。家中姐妹们也都没人结婚。”
先生接过话,说:“我读到费孝通写的《生育制度》这本书,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将来的瞻望。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要去创造出一个共同投向未来的憧憬。生育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保持社会的完整性,新人要出生。”
Matthew表示认同,一再说起:生孩子这个事,只能是为自己,不为别人。那些对自己童年的遗憾,都一一弥补回来,用加倍的爱反馈给自己的女儿,自己也得到了滋养。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可爱。
Mattew太太也说:“生育这个事情确实蛮自私的,因为没得到小孩的同意,ta就这样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社会了。”
Matthew夫妇聊起来自备孕以来的事情,说起市妇幼是一个劲的表扬。Matthew回忆起自己妻子生育那天,他全程陪着,眼睛红了,说母亲太伟大了。Matthew太太则给我展示了,刚生产完Matthewz在床边抱着宝宝的样子。这个过程,他们夫妻俩一起经历,但彼此感受如此不同。Matthew太太说:“我都快忘了当时的感受了,那些疼痛啊,那些不适感,我感觉就是很自然地要忘了,不记得了。”
反观Matthew还记得清清楚楚的,如何进的产房,如何开指数,宝宝出生后的血淋淋的样子,妻子坐轮椅的画面,都在他红润的眼眶里一一呈现。我大受感动: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生育的勇敢是她背后男人的担当。
Mattew太太说:“生孩子才花几百块钱,去月子中心28天要四五万块。”
我问到:“你们家在养育孩子上,谁是脑力劳动者?或者说决策者。”
Mattew夫妇疑惑。
我问得更具体:“比如,谁决定买哪个牌子的奶粉,谁搜索对比要购买的日化产品如纸巾、洗衣粉、洗衣液,米面粮油?谁拍板日常生活的照料方式?”
Mattew太太第一反应说:“生活中都是他在安排,工作中我更多参与。”
噢,他俩是共同创业的夫妻,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他们都是密不可分的战友。
眼看一顿晚饭要吃成夜宵,先生提出了下次聚会的邀请。在依依不舍中分别。
代驾开着车,先生微醺的样子,和我感慨到,真的很为他们感到开心。我确实也蛮开心。这顿聚餐非常愉快。没有人催生,彼此更多在分享对于生育的一些最直接的感受和体悟。
现实生活中,确实没人催过生育。先生的一位表妹,在一次饭局上,趁着先生不在场,和我提起生育这事。言辞间让我快生个女儿,到时她给买衣服买裙子,说她可想要个女儿。席间长辈都不敢说话,但都竖着耳朵,想看看我什么态度。我回应说:你可以自己再生个女儿,这样就可以买给自己女儿。对方说,你快生啊,这样我就能买裙子了。我笑着回应了句:“我要是决定生了,你哥自然也不缺你买的那几套裙子。”我自是知道对方没过脑子。先生回来落座后,对方不提。我和先生悄悄说了他不在场时,关于催生的话语。哪怕再温和,我都不接受任何人的“催生”建议。于是,先生在私底下告诉他表妹,你要是想体验当众被骂哭,你下次可以继续“催”。自此,先生那边没有任何亲戚在我面前提及过“生育”话题。
有趣的是,一些不大熟的同事,会来劝导和鼓励。话语不外乎:
“不管早生还是晚生,反正都是要生的,要生就一定要早点生。”
“一定要早点生,恢复得快。”
“怎么也得要一个孩子吧,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无一例外地,我面对同事们的“友好催生”,我一律回应:“啊,对对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