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今年重读《风险社会》,有了新的不一样的体会。
看到一段话,分享给朋友,他说:“确实很贴切。”这段话是:
对他人的渴望在单身生活中不断被放大,但把他人纳入“自己的生活”的希望却日益渺茫,因为这种生活如今已经真的只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之所以令人心满意足,恰恰是因为他人的不在场;眼下并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他(她)了。单身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散发出对抗孤独的气息: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为这些关系设置的法律,居住习惯,日程安排,从关系中撤退的方式(为克服深层次的痛苦)。其中的平衡受到了小心细致地调试,但它仍免不了受预期中的伴侣关系的威胁。人们设想独立,却身陷孤独的囚牢。个体化的圆圈封闭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必定要好好保护,但本欲防范痛苦的围墙却制造了痛苦,这堵围墙也只会越砌越高。
朋友的反馈给我说:“单身久了,真的不太适应身边多一个人,毕竟需要照顾这个人的情绪,对于已经习惯于单身的人来说,属于额外的精力消耗。所以就更难得遇到“舍得花精力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一个人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还能够让我心甘情愿地为她花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很意外的。”
我说:“所以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花时间/精力和金钱。”
朋友回复:“对对对,还是那种“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投入,而且投入的过程中还很幸福~我最近就在不断地体验着这种幸福。我是再一次体验了“喜欢上一个人”的那种幸福感~”
看完朋友回复的一系列文字,看到了2026年和某一个地点,似乎爱已经延续了,又具象地发生在眼前。这并不虚妄,哪怕没有发生,但目之所及,是爱发出的光芒。
但我12月的任务是:好好休息、补血补气。
接下来要读的是:第五章《个体化、制度化与标准化: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
三个层面的“个体化”:1.在支配、扶持等传统背景方面,脱离由历史赋予的社会形式与社会义务(“解放的维度”);2.在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范方面,丧失传统的安全感(“袪魅的维度”);3.一种新的社会约束(“控制或再整合的维度”)。
所以“个体化”三维度在於:解放的维度、袪魅的维度和控制或再整合的维度。
个体化范畴立足于生活处境和生命历程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假定,我们很容易就能在人们遭遇的事情与他们在行为及意识中对这件事的处理之间找到区分的办法。
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出场仍然不足以描绘形成中的个体处境,因为它展现出了新的特征。
人生模式的制度化:认清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已不足以确认其观点、关系、家庭地位、社会政治观或认同。女性的“标准人生”尤为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新旧重叠的区域。男性的一生很少受家庭事件的影响,而女性却常常在家庭和制度之间过着矛盾的双重生活。家庭的节律一如既往地施加在她们身上,教育和事业的节律多数情况下也会叠加上去;互不相容的要求不断涌现,从而导致冲突日益加剧。……标准人生的支柱是标准的劳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个体化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脱离了既有设定,这样的人生保持开放,依赖决策,就像是每个人的行动使命。……在个体化社会中,个体必须清楚自己是行动的中心,是自身生命历程、劳动技能、价值取向、伴侣关系的规划室,否则他将永远处于不利。……尽管人生需要以置若罔闻、删繁就简或麻木不仁的应对方式来忍受世界社会的持续苛求,但世界社会终究已然成为人生的组成部分。
好的,第五章关于标准化和生活处境依然没有得出答案来。
从专业书籍跳出来,读到顾城的《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慢旋转……
从专业书的理想逻辑和诗歌的情感表达之中,寻求平衡。
这个月接下来的任务,重点依然是,好好休息,照顾好自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