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表面嵌入了文化规则里,在这套文化规则里,人人都可以试着去规训他人。个体的体验需要透过自身文化的滤镜,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受什么影响有怎么样的偏好习惯。于是,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某些惺忪寻常的话语里,透露出来的文化背景带出来的“规训”。
例如:我决定下午13:00前后出发,到某地去玩。而我的父亲会强调15:00左右出发。他坚持认为我需要睡个午觉,天气太热了,还不能到户外活动。他反复说了很多遍。我可以以一种友好的方式表达:“我想13:00出发。”在过去,由于外在的条件,我得遵循。但当下,我说出口的是:“你不要安排我出行的时间,我就想13:00出发。”他有些错愕。随后我问:“你一起去吗?”他答应了。于是在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中,践行了我的想法。在这里外在的条件有:出行自由、妈妈和先生的支持以及强势的主体意愿。
再举个例子。谈到妹妹的恋爱,一个朋友说:
如果一辈子计划只生活在中国国内的话,女孩子最好还是在年轻的时候早点谈恋爱~
算是吧,因为国内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对女性不是很友好,如果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很显然,这个朋友没有恶意,他乐于给出“方案”。我一度认为这是对方的年龄和职业所致。所以一直都乐于倾听对方给出来的分析和判断,使其成为顾问的角色。但这里话语,使“女性”的我,感到不悦和不适。使用我妹妹的话语:
ta一直生活在国外吗?(这是)很奇怪的指手画脚。说出这样的话是男的还是女的?忍不住想要性别歧视了。对国内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更是狭隘,一定要个人屈服于传统观念和环境才能过得好吗?这样的思维,我不能接受。有点无语。
我笑了。大抵是知道这位朋友“毫无恶意”且保有“为你好”的地域文化特色使然。
所以我回复对方两句话:
这是一种建议吗?
那建议不要给出建议。因为会暴露个人的狭隘和时代局限性作用在个体认知的力度
好的,我知道我的“黑话”又出来了。这里准确来说,个人认知是有狭隘的。这里的狭隘不仅限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地理空间的、社会文化茧房,还包含了前世今生的习性。
我看到了,但是我也忍不住说出来。正如对方看见了,也忍不住要说出口。
这两句话都是伪命题。第一,不管这辈子怎么计划,个人体验并不会跳出个人经历和社会认知。第二,不管是生活在中国国内,还是生活在国外,谈不谈恋爱都是个人选择。需要细化的是,中国太大,生活在东北、西北、东南、岭南或者西南,谈不谈恋爱所获得的个人体验,会因地理空间(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影响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哪怕,在同一个省份,不同地市间,也存在信仰差异,而导致恋爱感观极差。例如:一个湖北人,博士毕业回国到广东,和一个潮汕人相亲,两人到谈婚论嫁地步,潮汕人去找神职人员算了算,彼此命里相克,果断分手。湖北人认为这是儿戏,但我告诉对方,如果对方和你从未走到去找神职人员算,那说明对方从来没有和你要走下去的可能。第三,我认同“个人屈服于传统观念和环境才能过得好吗?”这个话语来反问“国内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对女性不是很友好,如果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内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这里是个宏观的话题。宏观的话题作用在个体身上的影响,几乎可以等同于为零。国内的就业环境难道就对女性友好吗?难道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好了准备(譬如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背景、吃苦耐劳、自掏腰包等等)开始工作,个人就能收获良好的工作体验吗?更何况,在这个地区,是有过自梳女的存在。在新时代的变换下,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无法做好准备。
换言之:
如果一辈子计划只生活在中国国内的话,男孩子最好还是在年轻的时候早点创业~
算是吧,因为国内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对男性不是很友好,如果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句话换了两个性别词汇,似乎就正常了,使人舒畅了些。
大概是年纪大了,快十年了,我没有纠着别人的话来写这样一篇文。再次体验到“年轻”的感觉,因为有想要反驳的欲望。
文章评论
个人屈服于传统观念和环境,就已经不叫过得好了,可能是一种麻木
@Qi 不得不屈服的话,人也会自我安慰说过得还不错。你跺你也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