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和一个长辈聊天。谈及生育。
对方认为我父母会向我进行“催生”,问我如何应对。
说实话,我父母从未向我提过让我生育的要求,更别说“催”。因为我的父母没有立场去提出要我生育。
这位长辈说:“那父母老了退休了,就会想着帮自己的儿子女儿带孩子。”
我想了想,回应:“这可能是国情吧。”
别的也不愿再回应。对方说很多。我只得说:“你作为父母的角色已然过去无法重来,请放弃想成为父母享受亲子关系快乐的欲望。”
对方不解。
我用大白话说了一遍:“你年轻时,不会或者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带孩子。不管出于何种状况,你的孩子由你的长辈带,那是你的福气,也是孩子的福气。你那时条件不够,如今你有时间有精力有闲钱想带孩子了,自己生不了了,让孩子给你生孩子带孩子不过是想弥补那时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用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说帮自己的孩子带孩子。你孩子若是对这番话买单,也已生育,不至于你苦恼。
更何况,你孩子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孩子,也不属于你。”
对方换了套说辞:“老了以后,有孩子来看看自己也是一种乐趣啊,还是要生孩子的。”
我说:“有孩子来看是一种乐趣,有朋友可以互相拜访也是一种乐趣。人自有自己的乐趣,每种乐趣都是独特的体验。不必把没孩子的晚年看得很悲哀。那些上了战场回不来的孩子,家里也有长辈安在,长辈自有他们的生活。”
对方说:“哎呀,我也是为你好啊,没孩子还是很悲哀的。”
我说:“我很为你开心的,因为你从自己的孩子那收获了那么多的快乐。我很感动。你教导出来的孩子,很优秀。我特别理解你觉得那些不生育的人是一种人生遗憾的观点。因为从你的经验出发,孩子带给你莫大的喜悦。”
对方很是骄傲。但无法说服我。
抚育孩子,既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差。
享受亲子的天伦,这本该是父母在尽父母角色和责任时应同时收获到的。但恰好父母只能在尽责的同时,努力去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赚钱、职业发展、加班和自我成长。等到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亲子关系,“子”已经成人,所以只能催促“子”生“子”,让自己享受天伦之乐。这里有一个代际差异。作为“子”,让渡了自己的亲子关系中带来的快乐给自己的父母,默默地承受了亲子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虽说“人无再少年”,但幸运的是“人可再父母”。“子”的“子”约为父母的“子”,从父母的身份往上一点,成为父母的父母,于是有了再次成为“父母”的快乐。此刻,重温的是“亲子”关系带来的温馨,而无责任之重。但“子”不欲有子,这相当于剥夺了“父母”再成为“父母”的快乐,于是有了催婚催生。站在这个立场上,父母就有了“催”的欲望。
十分庆幸,我不曾在错位“亲子关系”中成长。我的父母母亲,尽责尽力尽心养育我,我带给他们快乐,他们享受过。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彼此都无憾。所以他们不会催我去生。
若我真的生育,我自不会让我的父母又受一次父母的苦,忍受婴儿的哭闹。若我真的有勇气生育,我相信我自是有能力抚育孩子长大,让父母再看看“小小的我”在他们面前笑笑跳跳唱唱,健健康康的模样。
若我真无生育意愿,在这世间轮回的我,就到这吧。
文章评论